“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”,先秦时期,抒发此句的荀子,或许想不到他的言论会映射至2200年后人与汽车的关系,当然其中有一个前提,此“物”非彼“物”,一定有其独到之处。
那么,汽车会与人沟通吗?
当然。虽然汽车本身没有生命,但它的驾驶素养、操控手感、油门响应和底盘调校等方面,却在时时刻刻向驾驭者反馈着它的秉性与状态。并且,就像人际沟通一样,人车沟通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,试想当你驾驶着一辆方向盘笨拙、驾驶体验粗糙的汽车时,是不是也会产生一种“沟通障碍”的无力感?
很多人在谈论一辆车的驾驶感受时,都会用“人车合一”来形容这种驾驶状态,甚至在不少的漫画场景中,“人车合一”的概念也是一种“终极技能”般的存在,有了它,丰田86可以战胜马力数倍于自己的GTR,典型的我辈逆袭。
人与车是如何沟通交流的?座椅是秉性,直接影响到乘坐舒适感,底盘也很关键,是汽车与大地的对话,是上路后车辆回馈予人的路面感。就驾驶者而言,这些都是人与汽车的被动交流,那什么是主动交流呢?